蚌埠市实施“3461”行动计划考核办法(暂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9:36:10   浏览:83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蚌埠市实施“3461”行动计划考核办法(暂行)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


蚌政办〔2004〕81号

印发蚌埠市实施“3461”行动计划考核办法(暂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蚌埠市实施“3461”行动计划考核办法(暂行)》已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九月十七日

蚌埠市实施“3461”行动计划考核办法(暂行)

一、为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充分调动各部门项目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3461”行动计划的实施,完善“3461”项目库建设,努力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市属企业集团。
三、考核工作由市“346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四、“3461”行动计划考核采用百分制,根据县(区)政府、市直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市直相关协调服务部门、市属企业集团的职能和分工,实行分类考核,其中,对县(区)政府、市直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市属企业集团,主要考核项目工作组织领导和为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服务情况,项目库建设及进入市“3461”项目库新增储备项目情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情况,投资目标完成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政策性资金争取、有关统计报表填报情况等;对市直为重点项目服务的相关部门主要考核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和协调服务情况。(具体考核标准详见附表)
五、市“3461”项目库由市计委负责建立、管理、申报,积极争取每年有部分项目纳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
六、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市属企业集团应分别建设子项目库,负责库内项目推进、实施工作,定期向市级项目库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
七、申报进入市级“3461”项目库的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且规模达到下列标准:农林水利、加工制造、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列入国家专项计划项目规模不限)。以上项目前期工作深度须达到项目建议书以上。
八、市计委可定期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进入“3461”项目库。
九、市级“3461”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及时剔除因市场、技术等因素变化已不具备发展条件的项目。
十、对进入市级“3461”项目库的项目,将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申报国家、省各类补助资金,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对外进行推介、招商。
十一、市计委每年选择一批重大项目作为市政府直接调度项目,由市领导负责直接协调、服务。
十二、市财政部门每年从统筹基建资金中安排100万元,用于“3461”行动计划奖励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
(一)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需省以上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如入库一年内完成可研审批或核准的,补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5万元。
(二)对综合考核分列前三名的县(区)和项目建设主管部门由市政府通报表彰,授予“市‘3461’项目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奖励前期工作经费5万元,对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表彰,奖励1万元。对考核列前二名的市属企业集团授予“市‘3461’项目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奖励领导班子5万元(由企业自行列支)。对考核列前三名的为重点项目服务的市直部门授予“市‘3461’项目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奖励单位负责人1万元。对“3461”行动计划项目建设成绩突出的项目法人和有关个人,授予“重点建设先进集体”和“重点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奖励办法由单位自定。
十三、“3461”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认定市政府分解县(区)、部门年度目标任务中有关“3461”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的依据。
十四、对连续两年考核完不成指标任务的县(区)和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免谈话。
十五、本办法由市“346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开展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通知

建设部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通知



建办质函[2005]689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

  根据《建设部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今明两年重点工作及分工安排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通知》(建质函[2005]252号)的要求,定于今年12月上旬开始,组织开展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全国26个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

  二、检查内容

  (一)各省级和省会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以及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情况等;

  (二)有关城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情况;

  (三)2003年以来,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完成的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及2005年7月1日以后完成的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必要时抽查在建工程;

  (四)《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宣贯培训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

  三、检查时间安排

  检查时间为12月5日至15日。我部将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检查,各检查组的行程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一)各城市提供属于检查范围的项目清单,由检查组随机抽查8个项目,其中2个公共建筑项目,6个居住建筑项目;

  (二)受检省和城市的建设主管部门向检查组分别汇报本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有关政策法规及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情况,以及贯彻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

  (三)接待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规定,轻车简从。

  检查工作结束后,我部将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根据有关规定,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附件:1.省级建设行政部门建筑节能检查评分表

     2.受检工程基本情况表

     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检查用表(北京、天津除外)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检查用表(北京、天津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
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关于印发交通部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交通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交通部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厅综字[2007]70号  


部内各司局,部属各单位:



  根据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的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政务公开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现将《交通部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今年工作计划,做好安排,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办公厅(章)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为更好地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三个服务”,推动交通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和部政务公开工作的安排,提出今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的组织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办法,明确政务工作责任制的公开范围、内容、形式、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审批权限、服务承诺等,形成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和实施办法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和促进政务公开工作。



  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网站为载体,建设网上政务公开平台,充分利用网上审批、网上公示、网上访谈、网上征询意见等方式,加大推动政务公开的力度。要逐步扩大网上服务和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项目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围绕交通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拓展和深化政务公开范围和内容。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交通发展政策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民主。对当前社会关注的公路建设招、投标,市场准入的各种资质,收费公路桥通行费征收标准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政务公开平台,加以规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从正面加以引导和宣传。



  四、为了更好地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使政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编写交通部机关政务公开目录及工作指南。通过目录和指南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交通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考核、监督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政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要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要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了解掌握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主动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六、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正确把握交通行业政务公开的程度、幅度和深度。结合交通行业的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题目,通过调研,发现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推广;通过调研,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办法。今年下半年,拟召开交通系统政务公开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精神,交流交通系统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中好的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措施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