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徐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1:37:11   浏览:94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徐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修改《徐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0年11月30日徐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制定

2000年12月24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


一、在第一条的“和”后“有”之前增加“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 条例》等”。

二、第二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社会力量办学,是指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历教育 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教育机构)。”

三、第四条增加两款,分别列为第二款和第三款。第二款内容为:“劳 动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技工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力量办学。”第三款内容为:“其 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工作。”

四、第五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教育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由该教育机构提出,经审批机关审核提出意见,由价格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 成本和接受资助的实际情况核定。”

五、第六条改为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本市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 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加一款列为第 二款,内容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 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可以举办少数民办小学和初 中。”

六、增加一条列为第六条,分为两款。第一款内容为:“教育机构及其 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公办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二款内容为:“教育机 构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教龄计算,享有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 七、第七条改为第八条,第一款增加两项列为第(六)项、第(七)项。第 (六)项内容为:“拟任教育机构主要行政负责人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应的学历和教 育、教学管理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七十周岁;”第(七)项内容为:“法律、法规规 定的其他条件。”删除第二款。

八、第八条改为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修改为:“举办高中、中等专 业学校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第(三)项修改为:“在本市 市区举办初中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县(市)、贾汪区举办初中的,由县(市)、贾汪 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第(四)项修改为:“在本市市区举办小学 、幼儿园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县(市)、贾汪区举办小学、幼儿园的,由县(市)、 贾汪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第九条改为第十一条,分为两款。第一款修改为:“社会力量在市 区举办中等或者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应当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县(市)、贾汪区举 办中等或者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由县(市)、贾汪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增加一款列为 第二款:“举办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 批。”十、增加一条列为第十二条,分为两款。第一款内容为:“举 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的教育机构,举办实施劳动就业职业 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由市、县(市)、贾汪区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并在审批后的十 五日内抄送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二款内容为:“举办医疗、体育、艺术等教育 机构的,依法应当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十一、第十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教育机构应当向其审批机关申 请领取《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十二、第十一条改为第九条,第一款第(四)项修改为:“法律、法规规 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删除第二款。

十三、删除第十二条。

十四、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教育机构发布的招生广告、 简章,其内容应当经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向社会发布。”

十五、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条,第一款修改为:“教育机构应当持《社 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到价格管理部门核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申请领取《收费许可证》后 方可按照价格管理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第二款修改为:“教育机构应当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会人员,统一使用国家规定的票据收费,并 接受财政、税务、价格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增加一款列为第三款,内容为:“学员与教 育机构签定合同对中途退学退费有约定的,按照合同的约定办理;合同未约定的,学员退学 有正当理由的,教育机构应当按学员实际学习时间扣除所需费用,其余部分予以退还。” 十六、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教育机构有下列行为之 一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办学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一千元 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二)招生广告、简章未经审批机关审查而发布,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也可以吊销《 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三)擅自变更教育机构名称、性质、专业设置和招生范围的,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四)被确定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考单位以及负责职业资格考核、发证的 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举办或者参与相关的办学活动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 款;

(五)不按照规定的期限接受年检的,责令其限期年检;拒不年检的,吊销其《社会力量办学 许可证》。年检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改进;限期内拒不改进或者改进仍不合格的,吊销其 《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十七、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 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十八、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 二十五条中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改为:“审批机关”。

个别文字和条文顺序作相应修改和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适当放开机电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经营范围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适当放开机电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经营范围的通知
外经贸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研究机电产品出口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1995〕60号)文件精神,我部经与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协商,对少数有条件的机电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适当放开经营范围,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具备下列条件的机电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经批准,可适当放开经营范围,经营同类相关产品和成立独立的有限责任进出口公司:
(一)企业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其固定资产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
(二)企业具有较强的外贸实力,有健全的外贸经营机构,企业前一年自营出口创汇达1000万美元以上。
二、凡具备上述条件,并且是生产、出口成套设备主机、大型设备或技术含量较高且需售后服务的机电产品的企业,经批准,可赋予与出口的自产成套设备相关的工程承包权和安装、调试、操作等技术人员及售后服务人员的外派劳务权。
请各地、各部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将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及时报我部审批。
特此通知。



1996年6月13日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属性及其有偿流转法律问题探析

佘卫刚


[内容摘要]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外部利益性逐渐显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流转问题遂成为专家、学者们研讨的焦点问题。现行的调整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规范因其自身的缺陷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之需。如何在确保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为用益物权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最大效用,使之合理、有序、有偿流转之变革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用益物权,权能,有偿流转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 三农” 问题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随科学理论思想转变为强大的实践武器,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面貌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但目前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化与农地锐减的矛盾
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又必然需要大量建设用地。据报中国城市化水平1995年为29%,到2000年为35%,而到2010年则为45%左右。纵观中国建国以来城市发展与耕地变化简史,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97年间,耕地从112百万公顷下降到95百万公顷,年减少近1,000,000万公顷[1]。这严重冲击保护耕地的国策。

(二)农民土地被征获得极少的补偿金与国家土地使用权出让而获得巨额差价的矛盾
我国土地管理法律体系规定了农地只有被国家征才能进入地市,这样就使得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造成国家对农地使用权的不当干预,无偿的取得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后的增值收益,而收益返还用于农村建设的却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从而政府、乡镇干部与农民间的关系对立,矛盾尖锐。

(三)农地使用权之流转趋势与国家法律规范严格限制间的矛盾
以土地管理法为主的法律体系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严格禁止、限制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例外,但也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但现实中,这些禁限基本处于失灵状态,各地农地流转隐形市场大量存在。随经济发展、户籍制改革,村民买卖、抵押房屋及宅基地屡见不鲜;名为联营实为土地租赁、甚至买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皖粤等省份亦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等办法。可见,现实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靠一味的禁止是无法解决的。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尤其是其流转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随中国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建立如何充分体现、发挥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作用的,使之能正常、合理、高效利用的制度刻不容缓。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治理现状与缺陷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对于其使用权及使用权流转,我国法律如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建设用地需使用国有土地,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村民建房用宅基地、乡村公益建设用地等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除外;该法60条,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该法62条,村民出卖、出租房屋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该法63条,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集体建设,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发生转移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35、36条等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不得抵押,但抵押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等的,相应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等等。从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有两个例外:即土地管理法第63条担保法第36条的规定。即便如此,该种情况也只占集体建设用地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农民集体从中也多不能获得收益获收益有限[2]。如此之规定,已经与我国经济社会之现实严重脱节,具有明显的缺陷性:

(一)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严重虚位、权能残缺不全
按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所有。但在人民公社解体后,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基本解体,目前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就其本质已不同于土地管理法制定时的那种以自然村为界、以农民集体土地为基本财产、以组织体的方式由农民在组织体内以土地为基本劳动对象统一经营、管理集体所有土地的社会组织形态。那是一种具有土地资产合作化特征的集体经济组织[3]。故现在农村集体缺乏行使集体所有权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程序,为某些村干部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而农村土地处分权能则因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强行介入,变成政府的征地权。
故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一种由国家控制、但由集体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中国农村特有的制度安排。集体只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已,真正拥有支配权的是国家[4]。造成在行政权力参与下,农民集体土地权利被侵害,土地农转非有增无减,有禁无止。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之用益物权属性及其全能之残缺不全
集体土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即以支配物质利用价值为内容之物权。这应是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基本法律属性[5]。它是由集体土地所有权所派生出的一种用益物权,使所有人以外的权利主体对土地而为不侵害所有权的自由的占有、使用及收益等,从而对土地利用以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权利。
而我国法律规定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仅在用途上仅限于村民自己对集体土地之于公益、乡(镇)村企业及住房用宅基地等之使用,而且在数量上也严格限制,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而为收益更是严格控制,使集体集体建设用益物权缺失其最为重要的全能——收益全能,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不能得到最优配置,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管理问题
按我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由村民委员会、乡(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经营管理。然而现实中,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已经因为农地由村民占有、使用而为村民享有和行使;而农地管理权行使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选择农地使用制度,自主安排农地用途。但实际上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已由国家通过法制的形式统一作出安排,农村集体只能执行、并不能自主选择。更何况,如上文所述,如今的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已经并非制度产生之日的集体经济组织等。如此情形之下,致使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组织和程序的缺失,加之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少可操作性,价值巨大的外部利益性诱惑,造成现实中隐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大量存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处于一种违法、不合理、混乱的状态,不利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形成。若不及时引导、规范将可能对我国国有土地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国家法律强制禁止与现实禁而不止
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国家是持谨慎态度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开放,将直接影响到农地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等。但随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土地,村民权益意识的提高要求分享农地流转之收益,改革试验与农民探索为流转工作做了政策储备,更重要的是农地使用权流转隐形市场大量存在。如1990年以来,珠、长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市郊,农民利用政策和法律空间,自建厂房、仓库和店铺等用于出租;或者干脆不顾法律的限制,直接进行土地非法出租等。通过隐形市场、改变用途而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数量是巨大、惊人的。但这些流转毕竟在法律、政策上未得到明确认同,是在杂乱、无序及隐蔽的状态下进行的,缺乏合理规制,从而难免引发诸多问题,导致纠纷及矛盾冲突,影响农村稳定发展[6]。

可见,如果政府一味无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市场的现实需求,强调市场的高度管制与禁止,而不是通过疏通和堵漏相结合的土地制度去变革现行制度中不适应经济生活的部分,将可能导致因管治过度而引发的政府失灵,加剧矛盾。

综上所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否流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之一,而现行调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之法律法规,因其自身的滞后性、局限性以及故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三、通过制度创新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法化、规范化流转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强化权力的制度安排,其最大的弊端在于限制和约束了农民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建国以来的多轮土地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将政府对土地的统一管理职能和政府垄断职能混为一谈,而没有去围绕土地经济运行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机制基础进行创新,一直因为政府自己调控自己,政府自己监管自己而治标不治本。[7]”因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直接关系农民阶层的命运,改革不能忽视其愿望与诉求。故新的改革,应走出一味强调政府管制与控制的误区,在尊重历史与现实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依靠公有制土地实现形式的产权创新,实行疏通与堵漏相结合的灵活的土地制度。

(一)明确界定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及其代表主体和其享有的农地权利
如前文所述,目前现实社会中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在性质上已不同于土地管理法颁布时的集体经济组织, 这就使得大多数情况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由村委会——这一有准行政性质的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充当,在监督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也为个别村干部权力寻租留下空间。